艾草风摇,粽叶飘香。端午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拜神祭祖、祈福辟邪的重要时刻。泥塑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塑者凭着自身的心灵手巧,将不起眼的凡尘土石幻化演变成世间万物。当粽香四溢的端午佳节,遇上栩栩如生的手造泥塑,会碰撞出怎样的新潮体验?
6月22日,一场别开生面的端午主题手造泥塑作品活动拉开帷幕!本次端午节活动将迎来两位泥塑手造艺人的精彩合作,他们是胶东手造泥塑领域的优秀代表刘梅玲老师和项翀老师。这次活动,他们将各自推出端午节主题的手造泥塑作品,为大家呈现端午文化的奇妙之处。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为大家带来一场泥塑艺术的盛宴。让我们一起迎接这个传统节日,享受手造艺术的魅力。
浓情端午,手造“泥粽”送福
“一款手工制作的泥粽子,精致又神似,是泥的,也是你的,象征美好的事情会发生在你身上。”提到端午,最家喻户晓的习俗莫过于吃粽子了。在刘梅玲老师本次活动带来的手造作品,首当其冲的便是数种形神兼备、栩栩如生的“泥粽子”玩偶,它们可爱的卡通形象让人心生欢喜。因此,泥粽子既适合放在家中做招财旺运的吉祥摆件,也可以用做端午节期间的伴手礼。
在民间,粽子被赋予很多美好寓意,“粽”和“中”发音相近,中秀才、中举人,寓意状元及第、功名得中。因此,刘老师带来的另一节日作品便是“高中状元”泥玩偶,萌萌的状元郎拱手作揖,为大家带来美好的节日祝福,并借此机会祝愿广大学子都能金榜题名。
走进刘梅玲老师的工作室,刘老师亲自示范手工捏塑、雕刻和上色的过程,让记者近距离观赏他们的独特技艺。刘老师告诉记者,工艺的第一步取土,需要挖地下深四五十公分的土,这样才能保证土质粘性高杂质小。和泥加水,加上棉花,为了让泥土不容易开裂,如同给泥塑添加一层“肌肉”,之后再经过反复捶打、塑形、阴干、上色,这样一件泥塑作品便诞生啦!
正是对工艺的精益求精,专注于每个细节的塑造,才能让每一件作品都充满情感和文化的力量。据了解,刘梅玲是刘氏泥塑第四代传承人,刘氏泥塑是城阳区河套街道唯一一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城阳区2022至2023年度优秀非遗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