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氏泥塑非遗传承源自对父亲的思念

        泥塑艺术是我国民间传统的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俗称“彩塑”、“泥玩”。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为主。在青岛城阳当地也有一位泥塑民间艺人,她是河套街道尚家沟新村社区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刘氏泥塑的传承人刘梅玲。其家族泥塑制作史可追溯到清朝末年。

        刘氏泥塑始创于上世纪九十年代,主要从事大中小型泥塑、彩绘泥塑工艺品设计制作、庙宇传统人物塑像及绘画工程、泥塑类非遗文创设计等。

        刘氏泥塑不仅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较高的民俗文化和美学研究价值,而且能将时代特征融入其中,许多场景类作品是时代的缩影,具有较高的历史文化价值。2016年,刘氏泥塑成为山东省文化厅认定的“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刘梅玲从小耳濡目染,从记事的时候起,她的父亲一直在做泥塑,她就每天看。小的时候她家里房子小,一家人都挤在一起。她在看电视的时候,父亲就在旁边的桌子上做泥塑。

        刘梅玲的泥塑技艺是看父亲的制作“看”来的。她天天看,月月看。突然她15岁那年初三的一个寒假,她对父亲说,她感觉自己也能做个物品。

        学校毕业后,刘梅玲从事财务工作,只有每周回家一次跟父亲一起做泥塑。从15岁开始制作第一个作品,到现在已经将近30年了。刘梅玲父亲走后,为了更好的将刘氏泥塑传承下去,她辞去了从事多年的财务工作,全职投入到泥塑艺术中,坚持泥塑也是出于对父亲的思念。

        2000年,刘梅玲创作的泥塑作品入选青岛市首届民间工艺品现场制作表演大赛荣获贰等奖,2021年,创作的“泥塑麒麟”荣获山东省“2021年度100个网红好物”称号、“泥塑独轮车”荣获青岛市非遗文创大赛网络人气奖、“泥塑党的好女儿刘胡兰”荣获青岛市非遗里的清廉民间手工艺作品三等奖。

        刘梅玲的父亲刘世普生前做泥塑60年,一生只做一件事。刘梅玲在工艺上不仅继承了父亲的技艺,还根据时代的变迁进行了技术的创新。在精神层面,她父亲热爱泥塑,坚守泥塑的精神,她也继承下来。

        对刘梅玲来说,泥塑就像她的父亲,她父亲一生爱着他的泥塑,她也愿意爱着父亲的热爱,坚守着父亲的坚守,代代传承下去。

        现在刘氏泥塑成为一种兼具观赏性和收藏价值的工艺品,受到文玩买家和普通百姓的追捧,成为当今人们追求时尚、个性的一种体现。

发表评论